聚焦课堂实效,优化教学节奏
发布日期:2025-10-25

2025年10月22日,智能装备学院电气工程系在2教-316办公室组织了针对新入职老师的专项“磨课”活动。本次活动由杨永清副主任主持,全体电气系教师共同参与,聚焦新教师课程设计的优化与教学能力的提升,采用“说课展示—交叉点评—重构建议”的研讨模式,旨在打造“理论深度与工程应用并重、思政元素自然融入”的专业课教学新范式。

王林昌老师《电路分析》:现象驱动,深化电路定理理解

王林昌老师围绕“动态电路时域分析”这一教学难点,采用现象驱动重构课堂。他以“电容触摸屏的工作原理”这一日常现象引入,激发学生对暂态过程的学习兴趣;教学目标聚焦于时间常数的物理意义、三要素法及应用三大模块。前测通过一道简单RC电路响应题目检验学生基础,参与式学习环节设置了“利用仿真软件探究参数对充放电速度的影响”和“设计延时开关电路”两项任务,引导学生从现象观察过渡到理论分析,再迁移至简单电路设计,培养其工程建模思维。

张均怡老师《发电厂电气部分》:问题驱动,掌握倒闸操作核心技能

张均怡老师聚焦于“电气主系统的倒闸操作”这一典型运维任务,采用问题驱动展开教学。她以“检修隔离与系统恢复送电”的实际需求创设情境;教学目标明确为理解倒闸操作原则、熟记“五防”内容及掌握典型操作步骤。前测通过辨析题检验学生对断路器与隔离开关操作顺序的掌握,参与式学习环节设置了“填写标准操作票”和“在仿真系统上完成指定倒闸任务”的实操训练,强化学生的规范意识与安全责任。

周慧霞老师《发电厂电气部分》:任务驱动,构建主系统设计思维

周慧霞老师则以“发电厂用电系统接线设计”为主题,采用任务驱动组织教学。课程以“某电厂厂用电故障导致机组停运”的真实案例切入,凸显厂用电“可靠动力源”的重要性;教学目标聚焦于厂用电负荷分类、接线形式选择及变压器配置原则。前测通过选择题考察学生对可靠性概念的理解,参与式学习环节则设置了“为给定类型的发电厂设计厂用电接线方案”的团队任务,引导学生综合评估可靠性、经济性与运行灵活性,完成从理论知识到初步设计能力的转化。

在听取三位老师的说课分享后,全体教师开展了深入细致的交叉点评,从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衔接、设计任务的挑战度、仿真操作与规范的结合等方面提出了具体优化建议。本次活动通过多元视角的深度碰撞,形成了“现象—理论—应用”、“任务—设计—评估”、“问题—规范—操作”等贴合不同课程特点的教学优化路径。电气工程系将以此为契机,持续深化教学改革,构建常态化教研机制,推动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质量同步提升。